刘景富课题组阴永光研究员在《Chemical Reviews》发表高水平综述论文

发布者:王珺发布时间:2017-03-14浏览次数:2470

  日前,著名期刊《Chemical Reviews》发表了我院兼职教授刘景富研究员课题组(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里阴永光研究员撰写的综述论文“Isotope Tracers To Study the Environmental Fate and Bioaccumulation of Metal-Containing Engineered Nanoparticles: Techniques and Applications”。
  纳米材料已随着其生产和应用的快速增长而进入环境,亟需研究其环境行为、生物摄入与分布,以科学评估其环境和生物安全性。由于环境与生物样品中纳米材料的浓度往往很低且存在高浓度的金属背景干扰,环境浓度下金属纳米材料的迁移转化研究面临巨大的技术挑战。放射与稳定同位素标记为高灵敏、选择性示踪金属纳米材料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工具。该论文系统地总结了金属纳米材料放射/稳定同位素标记的优点,重点讨论了放射/稳定同位素选择、同位素标记金属纳米材料制备、环境与生物暴露途径与检测研究的进展,探讨了金属纳米材料环境与生物分布/转化的研究思路和发展方向,对金属纳米材料的环境行为、生物摄入与分布等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近年来,刘景富研究员的课题组对纳米银等金属纳米材料的分析方法、环境生成与转化、生物摄入及毒性等开展了较为系统的研究。课题组发展了环境和生物基质中纳米材料的分离测定方法(Anal. Chem. 2009, 81, 6496; 2011, 83, 6875; 2015, 87, 8441; Environ. Sci. Technol. 2013, 47, 3268; 2014, 48, 14516; 2015, 49, 14213),发现了环境中天然有机质与微生物还原银离子生成纳米银新途径与新机制(ACS Nano 2012, 6, 7910; Environ. Sci. Technol. 2014, 48, 9366; Environ. Sci. Technol. Lett. 2016, 3, 160; Environ. Pollut. 2017, 220, 955),最早报道了纳米银在水表面微层中的富集(Environ. Sci. Technol. Lett. 2016, 3, 381),利用双同位素示踪等技术揭示了水环境中纳米银的氧化与再还原所导致的高度动态转化机制(Environ. Sci. Technol. 2014, 48, 403; J. Environ. Sci. 2015, 34, 116; Environ. Sci. Nano 2016, 3, 883),并阐明了纳米银形态变化对水生生物急性毒性的影响(Sci. Rep. 2015, 5, 9674; J. Environ. Sci. 2015, 35, 62)。上述研究的长期积累使作者对纳米材料环境行为与生物积累研究的现状、关键科学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有深入的认识与思考,为该综述论文的撰写打下了坚实基础。
  论文的相关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纳米科技”重点专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的资助。

环境行为与生物积累研究中放射/稳定同位素标记金属纳米材料的制备、暴露与检测